工作即将被人工智能取代,这是必然趋势。人类将何去何从?

 news2019     |      2019-03-05 11:30:36

2016年Google人工智能战胜围棋高手李世石,宣布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。

2017年7月《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》正式颁布,人工智能引起教育部的高度重视:

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,是必然趋势。人类将何去何从?未来定位:未来我们的工作很可能变为一种爱好或者兴趣,人工智能的时代变革,将大大降低物价成本,人们不再为了买车、买房、抚养家庭等物质方面的问题而劳碌奔波。工作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精神层次的自我社会价值、尊严的体现。迎接新的时代,我们不需要紧张与抗拒,而是要具备新的思想观念,正确的认知,才能融入到新的时代当中。

未来我们具备的精神:“工匠精神”。工匠精神是一个可从多角度理解的范畴,但无论我们怎么去定义这一范畴的内涵,它都是指在制造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,都以消费者至上为宗旨,十分注重细节,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、精益求精、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生产经营理念;指那种不惜花费时间精力,孜孜不倦,反复改进产品,对产品质量严谨苛刻的、不懈的追求行为。显然,一般认为马虎将就、大差不差就行的中国企业,长期以来普遍缺少这种德国、瑞士、日本等发达国家所拥有的“工匠精神”。缺乏工匠精神,被认为是现在和未来中国发展智慧产业、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最大障碍。

中国为什么会缺失工匠精神:

第一个,就是中国跑得实在太快了。

对于这样一个飞奔的巨人,他怎么可能精益求精,一丝不苟呢?就像博尔特跑出9秒58世界纪录的同时,你还想让他保持姿势的优雅,再认真欣赏下沿途的风景,这是不可能的。

“速度为王”,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,在世界制造业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实践,这也是“中国制造思维”中的精华。

第二个,是中国的机会太多了。

80年代你刚卖两天小商品发了财,90年代股票就起来了,你刚玩上股票,00年代房地产又暴涨了,你房子还没捂热乎,10年互联网又来了,电风扇、钢铁、汽车、飞机、电脑、手机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工业4.0、人工智能……

这样一个三十年就从工业1.0飞奔入工业4.0的大时代里,永远有新的更有价值的社会分工不断出现,而人的协作却跟不上技术的发展,制度漏洞太多,套利机会也太多,所以过去的中国是一个冒险家的乐园,而不是一个工匠的田园。

第三个,就是中国的企业家普遍没有安全感。

中国的市场从封闭到逐步开放的过程中,一部分市场和价格充分竞争,另一部分市场和价格还处于垄断,这个巨大的断层形成了一个历史性的制度套利机会。而中国的老一代企业家的崛起,普遍依赖于这种制度套利,想套利,就需要关系,有了关系,就需要打点关系。这些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原罪的,说不定哪天因为哪个官员的事就被清算了。 如果你一只脚在监狱里,一只脚在国外,那你自然是想捞一把就走。工匠精神,“严谨”、“坚持”、“耐心”这些东西,都是需要时间的,需要一个长期确定性的未来的,如果你连自己的明天在哪都不知道,哪有心思研究这些东西。

德国工匠精神为何得以弘扬:德国是全球国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最为健全的国家,国民生活幸福指数位居全球榜首。同时慢节奏的生活,进一步使得工匠精神的得以弘扬。

在德国工匠精神的重视度非常之高: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,一位外国记者问彼得·冯·西门子:“为什么一个8000万人口的德国,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呢?”这位西门子公司的总裁是这样回答他的:“这靠的是我们德国人的工作态度,是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,我们德国的企业员工承担着要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,要提供良好售后服务的义务。”当时那位记者反问他:“企业的最终目标不就是利润的最大化吗?管它什么义务呢?”西门子总裁回答道,“不,那是英美的经济学,我们德国人有自己的经济学。我们德国人的经济学就追求两点:一、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;二、高科技产品的实用 性。这才是企业生产的灵魂,而不是什么利润的最大化。企业运作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,事实上,遵守企业道德、精益求精制造产品,更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 的天职和义务!”

在德国,即使你学历不高,在某一个行业工作多年。也将受到工程师级别的待遇,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。

“工匠精神”之所以没办法实现,因为它是“德”,而不是“才”。“德”这个东西,只能主观理解,却不能客观判断,你以“德”为标准,而不是“才”为标准,最终的结果一定是,谁跟媒体关系好,谁跟地方政府关系好,谁就有工匠精神。 仅靠道德感化和形象宣传,无异于“在宇宙中心呼唤爱”,形式大于实际。而德国和日本这种工匠国家,我们与其说他们有工匠精神,倒不如说是一种工匠习惯。这个习惯,是由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制度,和对违规者的严厉惩罚构成的。这就是为什么当年仅一墙之隔,西德以高品质闻名于世,而东德却乏善可陈,以主观的“德”为社会标准,人治大于法治,立法不严,选择性执法,建立不起工匠制度,就没有工匠习惯,更不可能有工匠精神。今天我们真正要学的,是工匠制度,用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,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。制度——习惯——精神,这是中国制造文艺复兴所的必经之路,而这条路不能靠儒家,必须要靠法家。 别用“工匠精神”的浪漫,掩盖“工匠制度”的缺失。

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,中国体制的改革,我们必须将这种即将缺失的精神找回。在工匠精神丢失的情况下,开门学习,借鉴,引入无疑是重塑工匠精神最好的途径。而德/日恰好是我们学习借鉴的首选。我国政府也同样意识到了这一点,在迎接人工智能时代准备的同时,同样未雨绸缪发布了与德/日一路带一路的人才交流、实践、学习项目。目的在于: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的同时,学习他们的文化精神,以及完善的制度体系,学为己用,重新找回中国缺失的5000年文化。找到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:工匠精神。

总理解读工匠精神